华声在线首页 | 湖南

张谷英村:淳朴民风六百年薪火相传

2016-01-04 09:00:11 [来源:华声在线-湖南日报] [作者:徐亚平] [编辑:万姗姗]字体:【  
张海淮说,他是绪栋公的第7世孙,先祖的故事他耳熟能详,教了30多年书的父亲经常讲给他听。”600多年来,张氏子孙十分注重修身与齐家,出外为官者多达300余人,他们恪守“崇廉洁”的家训,为官清正廉洁,办事公平公正。

石础一圆一方,好传统礼让三先

天刚亮,张谷英村就醒了。天井旁的小作坊里,金黄的新鲜油豆腐正在起锅。街边土特产店早早打开了木门。古村落开始优雅地迎接新的一天。

村主任张举安向记者介绍,每年来张谷英村旅游的中外游客达50万人次,村中从事餐饮、导游、特色食品等旅游从业人员近500人,开办了160家农家乐。近年来,村民60%的收入、村委会80%以上的收入来源于旅游产业。年终分红时,村委会把代表们召集到议事厅,先学习“孝友传家”的祖训,再公平分配,照顾贫寡,没有异议。

议事厅在畔溪长廊的中段,有什么事情都在这里商议。议事厅天井的四角,朝内的两角是直角,朝外的两角是圆角。屏门立柱的两个石础也是一圆一方,寓意深刻。它是族中议事的两个规定,即对内坚持原则,对外通情达理,礼让三先。

作为一个行政村,张谷英村还管辖着附近一个100余人的陈姓屋场。村里硬化泥巴路时,村支书张文胜说:“我们老祖宗来这里开基时发现了3块风水宝地,是先让人家挑,挑剩了的自己得。”大家就没异议了,水泥路先从陈姓屋场打起,村里的公益事业均以陈姓为先。

张文胜所讲的老祖宗开基的故事,在当地流传了600多年。传说明洪武年间,张谷英和好友刘万辅、李千金“由吴入楚”,到巴陵渭洞择地而居。张谷英精通风水,选定3块风水宝地,分别有“官运亨通”、“四季发财”和“人丁兴旺”之意。张谷英是个老实人,对朋友坦诚相告,并让同伴先挑。刘万辅选择了“四季发财”,李千金选择了“官运亨通”,张谷英得了个“人丁兴旺”。果然,渭洞刘氏成为了豪富之族,李氏步入了官宦之旅,张氏则繁衍至今28代9000余众,蔚为大观。

张谷英后裔

无一名贪官

徐亚平 彭新华 李桂龙

“兴门第不如兴学第,振书声然后振家声。”张谷英村重孝道,勤耕读,儒风袭人。

民国以前,这个村落共出了1名进士、7名举人、6名贡生、45名秀才、33名太学生。清乾隆时,酷爱读书的张锡兹与妻胡氏画荻教子,两个儿子苦读不倦,双双中举,胡氏被载入县志《贤母传》。在张谷英大屋,兄弟同登金榜、祖孙夺取文魁的现象比较普遍。

解放后,张谷英村有240余人考取了大中专院校,有10多名博士生、硕士生。其中第23世孙、留英博士后张汉马已成为了海内外著名生物学家,荣获海外杰出华人青年科学家基金,曾被科技部等6部委邀请参与了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00年至2015年期间的农业政策咨询,任植物营养与植物病害小组组长。

站在龙形山头,视线里是一片乌青的瓦脊。山脚下的青云楼,是张谷英村屋顶最高的房子。上下两层,楼下起居,楼上读书。从明朝中叶起,它就是族中子弟学习的私塾。清咸丰年间,70多岁的张锦山,雄心设馆,栽桃育李,留下了“故老犹传教,书香绕笔峰”的佳话。抗战时期,张谷英第20世孙张渥潜回乡开设“笔山草堂”,传授儒家经典。一批批乡土文人,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接续着传统的文脉,编织着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梦想。

传统教育自有强大的道德感染力。张谷英第19世孙张治雄曾在村里上过私塾,他说:“小时候,先生和大人就告诫我们,要‘循本分,存心地,崇廉洁,慎言语,戒贪忌’,做人要循规蹈矩、本本分分,不该做的事绝对不能做,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。无论是当平民百姓,还是做达官贵人,在行为方面,都要崇尚廉洁,不贪私利,一心为公;在言语方面,都要小心谨慎,不胡言乱语,不诽谤造谣。”

600多年来,张氏子孙十分注重修身与齐家,出外为官者多达300余人,他们恪守“崇廉洁”的家训,为官清正廉洁,办事公平公正。据考证,从未有过一名贪官。张谷英村的第一个进士张瑶,是张谷英的第8世孙,先后担任过刑部主事、广西参政。他勤政爱民,光明磊落,同僚们都畏惧这只老虎,不敢以权谋私。民国初年,张谷英第18世孙张渔村刚毅正直。他任乡长时,有一个姓兰的人想纳一个小妾,但又怕张渔村说其有伤风化,便以重金托人行贿。张渔村呵斥道:“我非宵小之辈,汝胡以贼行辱我?”

在这个古老村落里,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曾率军南下时住在“笔山草堂”,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在上新屋读过两年私塾……

如今,在渭溪南岸,有一段斑驳而齐整的石墈。一排竹篱笆,十几盆花草,隔离出一个清静的世界。五峰私塾就设在溪边的一座小楼里。溪声不断的小河边,仍然回荡着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的古雅书声。

相关链接

“民间故宫”张谷英

徐亚平

相传明洪武年间,赣人张谷英沿幕阜山脉西行至渭洞山区,见这里群山环绕,环境优美,顿生在此定居之念。经过细致勘测后,大兴土木,繁衍生息,绵延了28代。张公后人为纪念这位创业始祖,将其大屋取名为“张谷英”。

张谷英村有“当大门”、“王家塅”、“上新屋”3栋主建筑。主建筑的门庭各自分东、西、南方向设置,主庭高壁厚檐,围屋层层相围,分则自成系统,合则浑然一体。大屋总建筑面积有51000多平方米,房屋1732间,天井206个。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、会面堂屋、祖宗堂屋、后厅等“四进”及其与厢房、耳房等形成的3个天井组成。厅堂里廊栉比,天井棋布,工整严谨,格局对称,形式、尺度和粉饰色调都和谐统一,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。村人穿行其间,晴不曝日,雨不湿鞋。专家认为,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、建筑风格之奇、建筑艺术之美,堪称“天下第一村”、“民间故宫”。

今天的张谷英村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。上海同济大学王绍周教授称,张谷英村可以作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,它集中国传统文化、平民意识、建筑艺术、审美情趣之精华于一体,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大价值。